迪飛學術 | mNGS快速診斷吉拉爾迪嗜銅菌感染COVID-19康復患者案例報道 瀏覽數(shù)量: 0 作者: 本站編輯 發(fā)布時間: 2023-08-09 來源: 本站
["facebook","twitter","line","wechat","linkedin","pinterest"]
2023年7月,康復大學青島醫(yī)院(青島市市立醫(yī)院)的韓偉教授團隊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IF=8.4 ) 雜志發(fā)表 一篇吉拉爾迪嗜銅菌在COVID-19 康復期患者中引起感染的病例報道,探討mNGS技術在快速診斷罕見病原體感染中的臨床價值。
/ 研究背景 /
吉拉爾迪嗜銅菌(Cupriavidus gilardii ) 是一種需氧革蘭氏陰性桿菌,最早以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G.L.Gilardii命名。其特征是周生鞭毛,不能發(fā)酵葡萄糖,是一種分布廣泛的環(huán)境生物。目前已從血液、咽喉、糞便和膿腫標本中零星分離出來。先前的報告將C.gilardii 描述為一種低致病性的微生物,主要可引起機會性感染,并對頭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等多種抗菌藥物表現(xiàn)出敏感性。
迄今為止,僅有5例由C.gilardii 引起的臨床感染病例被報道。其中,3例患者存在基礎免疫抑制(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腎移植受者),4例患者接受了侵入性操作。然而,吉拉爾迪嗜銅菌的臨床意義仍不明確。
/ 病例介紹 /
男,78歲,因呼吸困難和肢體水腫住院。
患者有多年高血壓和冠心病病史;于13年前接受過心臟搭橋手術;4年前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術后未接受任何放療或化療。
患者于1月前因COVID-19肺炎住院,在皮質(zhì)類固醇、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和抗生素治療等治療后,CT復查顯示感染消退后出院。但出院后3d,患者出現(xiàn)進行性呼吸困難和肢體水腫,3d后再次入院。
入院診斷和治療
患者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 7.72*109 /L,其中淋巴細胞(T細胞淋巴瘤53.88%,分化簇[CD4+] 47.03%, [CD8+] 11.95%)2.8%,單核細胞 1.2%,中性粒細胞 96%,血紅蛋白 171g/l,血小板 77×109 /l,C反應蛋白 154 mg/l。動脈血氧分壓為80.8 mm Hg。( 1、3)-β-葡聚糖含量 242.21pg/ml。其他實驗室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但CT顯示雙肺感染,病灶增大。
HD1 (入院第1天) 根據(jù)血常規(guī)和CT檢查結果,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8h)和伏立康唑(0.2g/2h)靜脈注射治療。
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HD4 對患者進行支氣管鏡及肺泡灌洗術,并同時送檢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兩份樣本進行mNGS檢測。
HD6 mNGS結果回報雙樣本中均檢出C.gilardii 和煙曲霉,其中C.gilardii 序列數(shù)251485和175條,覆蓋度分別為85.42%和0.30%(圖1)。由于目前尚無針對C.gilardii 感染的治療指南,參考C.gilardii 感染的相關病例報道后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改用靜脈注射亞胺培南/西司他丁( 0.5g/6h )和米卡芬凈(0.1g/1d)進行抗菌治療,口服甲氧芐啶-磺胺甲惡唑( 0.24g~1.2g/8 h )。
圖1 BALF和外周血樣本中C.gilardii 的覆蓋圖
HD7 院內(nèi)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結果為貪銅菌屬和煙曲霉陽性,血培養(yǎng)結果為陰性。
HD8 患者血氧飽和度進一步惡化,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 7.95×109 /l (4.8%的淋巴細胞, 1.4%的單核細胞和93.7%的中性粒細胞),CRP 290.5 mg/l,PCT 16.62ng/ml,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嚴重感染。
HD10 隨訪X線顯示肺部炎癥加重。
轉歸和預后
HD12 患者病情持續(xù)惡化,因重癥肺炎和膿毒癥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 吉拉爾迪嗜銅菌是一種需氧革蘭陰性桿菌,鮮少引起感染,可機會性地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臨床意義仍需進一步探究。
2.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在 COVID-19 和皮質(zhì)類固醇使用后由吉拉爾迪嗜銅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和嚴重膿毒癥的病例,并首次從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該致病菌 。但因患者感染嚴重預后不良,無法評估所選抗生素方案的有效性。
3. mNGS可進行快速全面的病原體篩查,有助于罕見菌感染的診斷,為其治療提供臨床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Fang X, Lu K, Sun S, Zhang H, Yu X, Han W. Infection caused by Cupriavidus gilardii in a convalescent COVID-19 patient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Jul 20]. Int J Infect Dis. 2023;134:287-289. doi:10.1016/j.ijid.2023.07.015
編譯: 青木 審核: 佳 排版: 阿心